Hsing
Feb 2, 2021

興起,想來談談我如何建立書單,有四種主要管道:信任的朋友推薦、讀架、喜愛的作者推薦、按照自己的品味搜索。

不過我還是很隨性,這只是大致觀照自己後總結的方式。目前也沒有很全面且足夠包羅野心的書單。希望自己之後有時間好好談自己喜愛的作品們。

信任的朋友推薦是我最主要的管道,也是尚未發展其餘三個時最信賴、最常用的。在聊天、讀書會過程,把對方提到或者推薦給我的書名紀錄下來,首先是基於對對方的了解,認為這能遇到好書,再來也是存有能稍稍探觸對方心靈的願望。依此建立的待讀清單,雖不一定會馬上找來讀,但書名會在心裡留存掛念很久。《愛的歷史》是其中一例,它也是我會大力推薦的一本書。

讀架是在書店和圖書館按照書架閱覽書名(系上教授提到,我才知道這稱為讀架)可以將心裡從網路報章讀到的散亂印象,藉機對照,也可以隨意看看書封、書腰、書背,會有意外之喜。依稀記得張曼娟一篇場景在圖書館的青春戀愛故事曾把書脊比做頂天立地的盟誓。讀架通常耗時甚長,兩三個書架就能買走借走許多書、記下許多書名,很浪漫呀。在二手書攤挖寶也很過癮。

喜愛的作家推薦,通常要在作品跋抓取,或在他們個人部落格、社群帳號貼文上搜索。吳明益喜歡在書末紀錄他的閱讀書目,我因此遇到《雲的理論》,在嘉義旅行讀畢,愛極(但卻買不到嗚嗚)、在《文學少女》裡遇見《潮騷》,非常喜歡。在心理運作上跟第一點有些類似,但讀的順序會很靠前,動力也很強。另外,這個管道很常能遇見能見度較低的佳作。

按照自己的品味搜索,是我最晚發展出來的方法。高中、大學閱讀密度有些漸進式發展,最初連自身喜好的枝脈都不太能摸清,遑論評析作品好壞。具體來說,就是把一位作家或某類型的作品儘量(真的是儘量,畢竟任性偏食嘛)讀透,可以的話,找些作品評論也不錯。即使按照此路數有偏食之虞,但我仍認為這是最關鍵的支撐點,也能開始集中收束閱讀的版圖。找到自己的關鍵字,有種踏出第一步的滿足感。